Vol.06 潜入洞穴,迷走森林:“走地艺术家”与她的同伴和前辈们——与张文心和何伊宁讨论摄影与当代艺术中的田野工作

“未来志异”第六期

参与本期讨论的是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

未标题-1-02.jpg

以田野作为方法,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都来自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合肥,又先后进入到摄影和当代艺术领域。张文心痴迷于一次又一次走向田野,在前往洞穴和森林的过程中,与探险者与科学家同行,不断延展身体的感知力与思维在深度时间里的穿透力,希望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何伊宁在观察当代艺术的创作变化时,也在回望和梳理摄影发展的漫长线索和女性前往野外工作的历史。

张文心汩汩而出的叙述,如洞穴一般内观的机理和在田野中的切身经验,与何伊宁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研究,是不断交错的平行线,两位正在成熟中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从生活、职业与思想发展,在相互关照、彼此对话与鼓励中共同成长。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张文心的创作,可以到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中去观看她的作品“地籁”,去走进她“寻找和观看的洞穴,去想象和体会洞穴生长的过程”。

感谢何伊宁在这一期贡献的书单,相信她的分享,会对希望进入田野工作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会有所帮助,也很期待早日看到何伊宁正在编辑的关于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出版物。

何伊宁和张文心都参与到了《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的创作中,何伊宁在这本特刊中撰写了《一份关于华人女性摄影史写作的提案》。让我们一起跟随张文心去到洞穴和森林,也更多的了解何伊宁正在进行的以田野作为方法的研究工作。

👂 志异时刻

00:05:05 张文心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近期创作,以及何伊宁这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未标题-1-06.jpg
未标题-1-08.jpg

00:10:06 张文心对洞穴的兴趣是怎么来的?洞穴与她所进行的摄影、影像创作有什么联系?

00:15:45 当身体探入到地心,自我意识当时会有变化吗?

00:17:35 女性摄影师在野外的探索,有些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未标题-1-05.jpg
未标题-1-09.jpg
未标题-1-10.jpg

00:22:41 与伙伴们同行去野外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延展的与洞穴有关的思想与阅读

00:25:11 一个“走地艺术家”在野外与不同人群的相互遇见

00:29:10 田野工作作为艺术创作实验与研究方法,以及何伊宁展开的历史研究线索

未标题-1-11.jpg

00:36:17 张文心如何理解和描绘“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00:40:58 在西藏,张文心与科学家一同前往的田野经历,学习阅读一个森林

未标题-1-07.jpg
未标题-1-12.jpg

00:52:04 对科学与艺术相互理解有偏差的人,可以彼此邀请,尝试去接入理解的入口

00:54:59 当艺术家更多地在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展览和创作中呈现的自然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未标题-1-13.jpg
未标题-1-14.jpg

01:00:11 她们如何开始进入摄影领域?摄影如何帮助她们建立和世界的联系?

未标题-1-15.jpg

01:06:37 她们是怎么从摄影领域转向当代艺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

未标题-1-16.jpg

01:09:43 她们对未来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期?

相关链接:

张文心个人网站

何伊宁个人网站

何伊宁策划的展览“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RE/SISTERS: A Lens on Gender and Ecology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23年10月-2024年1月

alt text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未标题-1-03.jpg

张文心于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

张文心近期个展包括“地籁”(泥轩,上海,2022)、“次表面湿生”(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20)、双人展“填充克莱因瓶”(InterAccess,加拿大多伦多,2020)。她的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2023)北京双年展(2022)、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OCAT双年展(2021)、加拿大Mutek电子艺术节(2021)、荷兰Breda Photo(2020)等场所展出。

未标题-1-04.jpg

何伊宁是活跃在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者、策展人。她擅长挖掘当下全球具有挑战性的视觉艺术实践,并将其编织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下。何伊宁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她正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研读博士,其研究围绕 2010 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去殖民性(decoloniality)所展开,考察艺术家个人经验、解殖话语与全球地缘政治互动之间的联系。

她策划的展览包括“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设计互联/Modern Art Base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高台当代艺术中心,2020-2021)、“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2019)和 “港口与影像”(中国港口博物馆,2017/2019/2022)等。何伊宁是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是OCAT研究中心"首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 的优胜者,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她的专著、编著以及参与撰写的合集包括《记忆寓所》《世界女性摄影史》《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Contacts: [email protected]

——

Hosts